保时捷破局,需要换个姿势拥抱中国

文|萝吉

保时捷经销商事件,真的破圈了。

简单回顾,就是保时捷在华销量下滑,经销商压力变大,而品牌方为了业绩进行压库,令经销商不堪重负。

在后来双方的联合声明中,提到品牌与经销商进行充分“探讨”,涵盖了“商务政策”、“本土客户洞察”、“客户服务”以及“电动化转型”等。

其中,商务政策明显是经销商最直接、也是短期内能马上做出调整的项目,但这只是保时捷最表层的问题;被放在最后的“电动化转型”,才是保时捷和经销商们,能否在中国市场继续“长足发展”的根本。

在我看来,保时捷面临的情况,只是时间、以及在谁那先爆发的问题,放在豪华、超豪华阵营不会是孤例。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事来聊聊。

在华销量大跌的,何止保时捷?

目前媒体关于保时捷销量的分析,大多参考的是保时捷财报:2023 年,保时捷全球销量同比小涨 3%,德国、北美、欧洲及其它区域市场大多有两位数增长,唯有中国市场,从 22 年的 9.3 万下滑到 23 年的 7.9 万辆,同比大跌 15%。

而在今年一季度,在欧洲、德国本土依然增长的背景下,保时捷在华销量的跌幅进一步扩大到了 24%,只交付了 16340 辆。

这只是保时捷财报上的数据。按照上险量数据,过去一年保时捷的销量,还要不乐观。

今年前四个月,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新车上险量,是 18095 辆,同比跌幅是 38.39%,高于一季度财报显示 24% 的跌幅。而对比前几年的话,去年前四个月,保时捷依然是同比增长的,上险量和 2021 年的高峰时期差不多。

实际上,保时捷的大幅下滑,从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了。还是看上险量,2022 年下半年,保时捷在华销量曾高达 5.2 万辆,而去年下半年只有不到 3.7 万辆,同比跌幅达 29%。

也就是说,保时捷在去年下半年就明显下滑,且到今年前四个月,跌速还在增加。

过去一段时间,保时捷经销商也是拿出过不少市场手段,“Macan 优惠 16 万”、“718、911 打九折”、甚至“买 Taycan 送小米 SU7”(实际上是 Taycan 优惠 20 多万,相当于一台 SU7)等新闻,我们都是见过的。

相比保时捷,其它超豪华品牌似乎没什么动静,但这绝非岁月静好。

同样看前四个月,法拉利、兰博基尼、宾利、劳斯莱斯这四个超豪品牌,今年同比跌幅都在两位数以上,法拉利、兰博基尼的跌幅都超过了三成。但它们的销量规模基本只有保时捷零头的零头,本身就是一个极小的圈子,即便出现类似的矛盾,也不大可能闹到全国皆知。

超豪品牌在中国,为什么被冷落了?

去年国内豪华市场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以理想、问界为代表的中国品牌份额大涨,但以 BBA 和特斯拉为主的海外豪华品牌,份额却很平稳,只有主流合资阵营的份额遭遇大跌,这是有些违反直觉的。

而深入到终端市场会发现,BBA 维持销量基本平稳的背后,是大幅加码的打折促销,指导价三、四十万的车,优惠十几万都不稀奇。以 30 万元以上为标准的话,BBA 的份额其实丢了很多。

这些份额流向哪里了呢?就是从 2022 年底开始大涨的理想,以及去年下半年开始大涨的问界,而从今年 3 月份开始,问界新的 50 万级豪华 SUV M9 批量交付,如今已经成为 50 万 + 全品类销量冠军。

价格来到 50 万以上,市场盘子本来就不大,理想 L9、问界 M9 新增的销量,除了 BBA 平价转换过来的一部分,其它就不大可能是 30 万预算客户消费升级,而是 50 万元以上、甚至百万级豪车客户消费降级。

说消费降级,也并不准确,经济下行对超豪华品牌向来不是什么问题,更严重的是,手里有钱的高净值人群,主观层面已经不大愿意选择传统的超豪华品牌了。理想、问界的豪华属性自然不及保时捷,但它们各自有着品牌高低之外的科技、智能,乃至高端国货的形象,这就超脱出了传统豪华、超豪华品牌的鄙视链。

不过,探讨再深入一层,问题的根本,永远都要落到产品上。

保时捷们的出路在哪?

除了数十、上百年的品牌历史,超豪华品牌支撑超高溢价,本质上还是基于远超家用车和普通豪华车的动力、性能、奢华等产品品质,而来到如今的新能源时代,传统豪车的性能优势已经被大幅削弱,而在科技、智能化层面,反而被便宜得多的中国品牌反超。

卡宴、Macan 的性能、操控依然强大,但在智驾、舒适、配置上,基本被理想 L9、问界 M9 吊打。

718、Taycan、911 在赛道上依然不俗,但 30 万的小米 SU7 不论外观质感还是动力、性能,都至少做到保时捷跑车的 8 成以上,真在赛道上 PK,SU7 的圈速甚至不一定会输给 Taycan。

即便抛开产品,如果把一台问界 M9 或小米 SU7 开到路上,收获的目光和回头率,也绝不比卡宴、Taycan 要低。保时捷的品牌吸引力也在面临被消解。即便不会选 M9 或 SU7,原本属于保时捷的客户,也可能因此流失。

稳住经销商只是前提,保时捷真正要做的,是在产品层面实现重大革新,进而重塑自己超豪华品牌的身份和吸引力。

21 世纪初,保时捷推出卡宴时,曾被粉丝们视为对纯粹跑车基因的背叛,并遭到行业的普遍嘲讽。后来我们都知道了,卡宴、Panamera 乃至更入门的 Macan,让保时捷已经维持超豪华品牌身份的同时,获取了远超同类品牌的销量和利润。

如今保时捷面临的困境,要比 20 多年前严峻得多,而解决的根本办法,我认为依然在产品。

尽管保时捷在“电动化转型”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但是单靠保时捷自己实施的话,显然没有太多可以发挥的空间。

从我个人看来,如果打开思路,在车型平台、动力总成乃至车机、智驾等方面,都放开与中国品牌的合作,再加上保时捷目前在品牌、性能上的积累,才有可能跟上中国市场的节奏,并在未来全球其它市场上,继续在销量和利润上领跑超豪华品牌。

拭目以待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文章发布时间太久,仅显示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一大波评论正在路上
        取消发送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