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匠”到“躬匠”的背后,是日本在高科技领域被打断了脊梁

“一车传三代,人走车还在”,很多人对日本汽车的信仰至今仍坚定不移。然而,“日本制造”的神话连日本自己都不信了。

最近,丰田汽车又一次曝出造假丑闻,直接扒下了“日本制造”的华丽外衣。12 月 20 日,丰田旗下全资子公司大发汽车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为了取得国家的安全认证在新车侧面碰撞测试中进行作弊和数据造假,并暂停所有车型出货。

此次丑闻一方面波及范围极广,除了侧面碰撞测试外,大发汽车至少还在 25 个测试项目中存在 174 项数据造假行为,共涉及 64 款车型,不仅包括大发品牌的几乎所有车型,还有丰田、马自达和斯巴鲁等日系品牌的部分车型;另一方面,数据造假时间跨度极长,最早可追溯至 1989 年,至今已有 30 多年的历史。

当然,最让日本人受刺激的是,大发汽车是所谓的“真正的日本制造”。大发汽车 2023 年 1-10 月全球销量达 110 万辆,其中有近一半是在日本国内“自产自销”,尤其是轻型汽车在日本非常受欢迎,占据日本轻型车市场 30% 的市场份额。而大发汽车如此全车型、长周期的数据造假,直接击碎了很多日本民众“一流产品自己用,二流产品出口国外”的日本制造神话。

其实,大发汽车造假并非偶然或个例,不过是日本汽车行业黑幕的冰山一角而已。近几年日本汽车行业乃至整个日本制造业不断爆出各种各样的丑闻,以至于“工匠精神”正在以“躬匠精神”的形式反复上演。

但是不论如何鞠躬与反省,造假的行为却似乎越演越烈,完全没有改善的迹象。实际上在笔者看来,日本制造业本身患了“重病”,正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数据造假不过是矛盾的结果而已。只要根本的矛盾不解决,造假就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整个“日本制造”神话完全破灭。

从“工匠精神”到“躬匠精神”

日本汽车行业造假不是偶尔的失误,而是整个行业在溃烂,从整车厂到零部件厂商都频频爆出数据造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丑闻。

比如日系车从石油危机开始就以“环保、油耗低”著称,从原理上来看日系车通过提高燃烧效率好让汽油更充分燃烧,这样既可以减少污染汽车排放,同时又可以降低油耗。

然而,到了 1990 年代到 21 世纪初,日系车却开始在燃效和油耗测试中大量造假。2016 年,日本三菱汽车社长相川哲郎承认,三菱在油耗测试中确实采用了不正当手段,使得旗下车型的油耗测试结果好于实际情况,并且该造假行为已持续了 25 年。

潘多拉魔盒一经打开便不可收拾,对日系车燃效和油耗的质疑也蔓延开来。在随后几年中,斯巴鲁、日产、铃木、马自达、雅马哈等大部分日本车品牌都被爆出在燃效、尾气排放、油耗测试等方面存在长期数据篡改和造假,最长的达到 30 年之久。

在过去,日系汽车确实通过低油耗实现对欧美车企的逆袭。然而随着中韩等国家车企技术的突飞猛进,耗油节能已经不再是日系车的专利,日本企业为了在数据上更有竞争力,不惜偷工减料,伪造数据,而且主流车企都普遍参与造假,持续几十年之久。

当然,日本汽车行业造假不只是油耗问题,在安全上的造假更为严重。

比如 2015 年高田气囊事件。高田集团曾经是世界第二大安全气囊供应商,占据市场 20% 的市场份额。然而高田集团为降低成本,使用了容易老化的硝酸铵化合物作为推进剂,导致时间长了之后气囊触发弹开时反应会更剧烈,结果本来可以使事故死亡率降低 11% 的安全气囊,反而成了“夺命气囊”。据统计,在 2009-2015 年全球至少有 23 起因高田安全气囊故障造成的乘客死亡事件,100 多起受伤事件。此次事件波及日本几乎所有汽车品牌,仅本田一家就在全球召回 510 万辆汽车。

继“高田气囊”事件之后,2017 年日本神户制钢所被爆出数据造假。神户制钢所是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生产的钢材被广泛用于日系车各大车企的车身、引擎盖、尾门等处。2017 年,神户制钢所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公司旗下 3 家工厂和 1 家子公司长期大面积篡改部分铝合金、铜制品的强度、尺寸以及耐久性等重要出厂数据,将不达标产品冒充达标产品出售,伪造数据的历史长达十多年。

到 2020 年,日本汽车行业数据造假事件更是井喷式出现。其中包括日本均胜公司对部分强度测试中没有达标的安全带进行了“数据篡改”,将 900 多万条不达标的安全带流向市场;还有,日本东丽公司承认在过去八年时间,篡改汽车轮胎强度质检数据出售不达标轮胎;此外,日本零部件巨头电装公司生产的燃油泵被爆出存在故障,可能会引发发动机熄火等安全风险,导致丰田、雷克萨斯、马自达、三菱、本田、斯巴鲁等众多日系车企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大规模召回潮,涉及车辆多达 479 万辆,而且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

到 2021 年,日本曙光被爆出在刹车及零部件产品质检数据造假,有 114000 多项质检数据是篡改或编造出来的,而且造假从 2001 年开始的,时间跨度长达 20 年。从 2022 年以来丰田旗下的日野汽车、丰田自动织机等也相继被曝出在产品检测中存在数据造假。文章开头提到的大发汽车承认在碰撞测试造假就是最新案例。

当然,日本车企还存在其他大量数据造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事件发生,几乎每一个日系车标签背后都充满了大量的数据造假和注水,而每次的解决方案,最后基本都是领导人站出来鞠躬道歉,“工匠精神”也开始变成网友口中的“躬匠精神”,日系车也从以前的闭眼买变成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敬而远之。

被“抽空”的“工匠精神“

有人说:每个日本人看起来都很无辜,但加在一起却能做出很残忍和荒唐的事。这正是日本汽车行业的写照。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在强调工匠精神,但是却在总体上呈现出来的,却是如此大范围的、普遍的、持续几十年的数据造假、偷工减料。

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制造业的工匠精神早在 1990 年代前就已经被抽空了。工匠精神常被解释为“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实际上这种精神不过是手工业时代遗留的产物,更多的是从 0 到 1 的过程,在当下手工业、艺术、科技等领域仍然一定生产空间,但是和现代工业的规模化生产从 1 到 N 的过程其实是难以兼容的。

不可否认,工匠精神在日本制造业崛起中起过重要作用。最典型的就是 1990 年代之前,日本曾经引领世界的电子电气产业。

二战后,日本的电子产业开始靠给美国代工崛起,但是很快日本凭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始摆脱代工厂的地位并向上突围,试图实现对美国的赶超。

到了 80 年代初期,日本电子产业已经开始全面超越美国,甚至打造了日本版的 "全产业链自主"。比如上游的材料与设备方面有东京应化和 JSR 的光刻胶,还有尼康的光刻机;中游的 DRAM 日本超过全球一半的市场份额,而且全部在日本政府支持下实现自主研发、制造、封测的所有环节。而在下游的终端产品,夏普的面板、索尼的电视、富士的胶卷几乎垄断消费电子的大部分市场。

然而,日本在电子产业的崛起触动了美国的神经。对美国来说,军事、美元、高科技是霸权的三根支柱,“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即使是美国盟友也不行。德国思想家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体系》中有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叫做“抽梯子”,讲的是“当一个人登上高峰后,就会把身后的梯子一脚踢开,以免别人跟上来”。80 年代后期,美国开始抽日本梯子,针对日本的芯片和电子产业的贸易制裁达到巅峰。

就拿半导体来说,首先在 1985 年 6 月,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SIA) 就日本电子产品的倾销问题提起了诉讼,要求制裁日本半导体行业。最终在 1986 年 9 月,美国与日本签订了《半导体协定》,加上《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的这一套组合拳,使原本占据着全球半导体市场 80% 的份额日本半导体产业开始全面崩溃。1991 年 6 月,尝到甜头的美国与日本签订了为期五年的《新半导体协议》,进一步限制日本的半导体行业,到 1992 年美国本土公司重新夺回了半导体行业的全球市场。

半导体战争只不过是美国制裁的一个缩影,芯片、集成电路等所有高科技的产业要么被美国收编,要么被美国击溃,日本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又全部回到美国的掌控之中。

工匠精神某种程度上对应着高回报,而现在这些领域基本上被美国卡住。可以说,在这个时间点,日本的匠人精神已经名存实亡,只有手工业和艺术还有留存,比如寿司之神和宫崎骏等。

而当高科技领域被美国卡住之后,日本更多的资源只能投入到常规工业进行内卷,其实日本汽车行业正是在电子行业衰落后,才开始成为日本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更糟糕的是,代工厂的生态位日本也干不下去了。2000 年前后,韩国现代汽车以及中国自主五强(吉利、长安、长城、奇瑞、比亚迪)等车企在技术和质量上突飞猛进,但是成本却比日本车企低很多,日本汽车经济实用的优势也开始被中韩所挑战。

所以,如果回到 1990 年代,会发现日本其实同时面临来自中美两国的竞争,对应在现实中就是日本一方面宣扬“工匠精神”,强调质量;另一方面又不断压缩生存成本,维持性价比优势。“既要”“又要”的结果,就是走向吃过去几十年日本制造的“老本”,开始普遍进行数据造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等,来维持日本的竞争优势。

写在结尾

美国前总统 Obama 曾经问乔布斯:“怎么样才能让手机制造行业回到美国?”乔布斯很干脆地回答说:“总统先生,那些工作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其实乔布斯说的不过是非常普通的经济学常识:资本和人才都会流向收益最高的地方。在美国,硅谷和高科技是回报率更高的地方,在从 0 到 1 的创新环节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比之下,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齐备,再加上超大规模生产效应,拥有快速从 1 到 N 的巨大量产能力,制造业投资收益更为可观。对应到新能源汽车,比较代表性的就是特斯拉和比亚迪。

但即使中美有这样的优势,美国想要补齐产业链,或者中国想要向上突破也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处于中间的日本。

在过去二三十年,中美关系相对稳定,再加上日本企业的积累深厚,日本还能有不错的生产空间。而随着中美竞争升级,中国科技向上突围,美国开始布局自己的产业链,其实是从两个方向挤压日本的生存空间。

日本汽车行业的造假的问题起根源在三十年已经埋下,只不过在中美的加速挤压下,开始密集爆发而已。可以肯定,大发汽车的数据造假之外,日本汽车行业仍然有大量的造假问题在水面之下暗潮涌动,只不过他们自己依然在过去的神话里自欺欺人。

正如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所说的: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怡然自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通讯社 (ID:automobile-news),作者:夏壮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文章发布时间太久,仅显示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
        取消发送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